心灵这个东西好像真的非常喜欢旅行:去艺术展,心灵的艺术之旅;去音乐会,心灵的音乐之旅;去逛书店,心灵的知识浸润之旅;去旅游,给心灵放个假……给心灵放个假,这庸俗化的表达是不是真的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?长期以来,它在我心中永远是一句“哎呀,说不清”!真的说不清吗?

和平路地铁站外

我打算直接引用我在puq里的语言来刻画我的感受:

津门的生活真实地存在于另外一个平行世界里:闲适而安谧。

它有林立的高楼,却无法与我心中最深的Nostalgia产生任何的违和感。有那么一刻,我能静静地走在路上: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”,都与我无关。

我不会试图解构它任何符号化的意义,也不会采用任何修辞术去增益它的光辉。只有那破碎的石子路,古静的老巷,桥下的木吉他,蹒跚的小狗,渐渐飞远的氢气球与奔向自由的海河水,能够讲述这片土地的价值。

长夜有穷,长日将至。

长夜有穷,长日将至。从静谧的闹市当中乘车折返,便看到了一政经哲学长分享的国外交流申请通过。我默想,这样的场景大抵不会发生在五大道与五大道周边。解放桥上20元一束的鲜花、张学良故居外50元的人力车、民园广场外若干元一只的童年气球,不甚懂得这些高深的现代造物。我所获得的那一段时间内的精神的休憩,确实会被拖回它“或许是本应该出现的地方”。

一条老巷子 杨福荫路 杨福荫路口的老爷爷

我学知识是为了什么?我爬得越来越高、了解地越来越多、自以为自己更加认识这个世界、更加认识所谓“理想”“人生”“未来”尔尔。我给我自己施加了一种错觉,这种错觉让我认为,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评判别人、评判我所处的世界。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在20元一束的鲜花、50元的人力车、童年氢气球等等的面前,我的心瞬间被俘获了:这不是俘获,在我看来,这说明我还有着良知。它不是知识、不是道德、不是爱情,而是一种基本的情感。我自视甚高,是因为我的人生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了:这就一定是进步吗?它们就一定是退步吗?

五大道一隅 五大道民园广场外 安静的民园广场另一角

我们活在一个高度建构化的世界中,最大的一个困境之一就是,我们或许会抛掉自己的道德。这里的道德是指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驱动。我怎样做才能做到自己是一个“温良”的人?有朝一日,我学富五车,学识渊薮,海外学成归来,文质彬彬,西装革履。我和儿时的她一起,走到解放桥前,买一束当年20元的闪灯玫瑰花,像十几年前一样送给海河边的她。走到民园广场,买一只氢气球,像几十年前一样,看着自己手中那个永远微笑的最好的朋友,笑着与它问好。问问它,它经历了什么,它是不是也有着当初的理想?然后,将它放飞回原属于它的那片天空:像几十年前的小时候那样,像它看着自己那样,流着热泪,充满热望。

解放桥与世纪钟 鲜花与海河 世纪钟 津湾广场 解放桥上 解放桥外侧
Y~Y Y “把爱留在天津” 金融街上的小狗

民园外的氢气球:一束童年,一捧美好。

津门是一首诗,一首永远也读不完的叙古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