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学的思想谱系
主要参考文献/书目:
- 《殿堂:经济学大师的思想》
- 《政治经济学辞典(中)》
[TOC]
前古典时代的经济思想:“城邦与王国的秩序”
古希腊人
古希腊人已经意识到劳动分工在集体生活当中提升效率的重要意义;在交换的问题之上,亚里士多德偏向私有制而柏拉图更赞同公有制: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需要是有限的,获得超出一定数量的物品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[1];在货币增殖的问题之上,普遍认同自然的繁殖,但是警惕货币的增殖;在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之上,古希腊人已经有一定的“价格——价值”两分的意识。
色诺芬(Xenophon)
古希腊著名的奴隶主阶级思想家。他主要的经济思想贡献如下:
-
他已经知道物品有两种用途:用于使用和交换;
-
他已经意识到价格波动与供求有关;他同时意识到劳动分工的必要;
-
他认识到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;
-
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货币的贮藏手段的功能。
柏拉图(Plato)
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,奴隶主贵族思想家。他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《理想国》当中:
-
关于分工与互助的相关论述: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,但是才能是片面的,因此分工与互助是必要的;分工能够增进效用的质和量;分工称为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,而互助使得人们联合成团体和国家;分工的依据是天生的秉性;
-
关于财产所有制的相关论述:第一等级与第二等级都取消私有财产和个人家庭,实行共产共妻共子;
-
强调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;肯定了商业的必要性;特别反对高利贷,主张禁止放款;
-
反对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进行收藏。
亚里士多德(Aristotle)
古希腊著名的奴隶主阶级思想家。其经济思想主要见于《政治学》与《伦理学》:
-
将奴隶主阶级的家庭管理即“经济”(家政)纳入政治学(国政)。这包含着两层意思:一为家庭关系,二为致富之术;
-
区分**“经济”与“货殖”**。经济是自然的,目的是有限的;货殖的目的是无限的。他反对货殖,反对大商业与高利贷;
-
初步区分了物品的两种用途和属性;“物品原先并不是为交换而创造的”;
《圣经》
《圣经》当中对高利贷与货殖等观念基本呈否定态度;《圣经》试图给出三种途径以解决稀缺问题这一核心的经济问题:第一种是依靠信仰;第二种是“祈求于神的国度”;第三种是“遵守诫命”。
经院哲学
经院哲学常常被看作是三种成分的杂糅:亚里士多德哲学;《圣经》;罗马法。在13-14世纪到达全盛时期,以托马斯·阿奎那为主要代表。16世纪萨拉曼卡学派的衰落,标志经院哲学时代的结束。经院哲学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“公平价格”、“利率”和“自然法”等话题之上。在经院学派哲学家看来,**“公平价格”指的是人们之间不存在欺诈和压迫,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;经院哲学对“放贷”**基本呈负面态度,但是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。
对经院哲学的评价为:
它们大多是规范性的,更多是关于伦理和正义的,而不是所论及的经济现象及其影响。其讨论与交易或其它形式的交换结合在一起,试图使得私有制和货币积累符合中世纪的公共和宗教规范[2]。
阿奎那·托马斯(Aquinas,Saint Thomas)
阿奎那·托马斯的神学著作《神学大全》从神学、伦理与法的角度,阐述买卖欺诈和高利贷取息的行为。
-
利用自然法的概念 ,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,证明私有制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制度;
-
阐释“公平价格”:卖主出售物品的收入与其本身的社会地位相符合;
-
区分了放债取息的不同情况:在使用时就已经被消费掉,而不能与它的所有权分离的物品,出借时不应该取得利息;在使用时可以与所有权分离的物品,出借时可以取息。
重商主义
在16-18世纪现代民族国家崛起期间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。它是一种中央经济政策:主张国家应该像商人一样行事,通过最大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来增加国民财富。德国重商主义者“官房学派”更多讨论公共财政;法国重商主义者更多关注支持和管理国内产业;西班牙重商主义者关注如何获取贵重金属与实现贸易顺差;英国和荷兰的重商主义者同样关心国际收支。普遍地,重商主义的出现,意味着关注点已经从伦理和正义转向了生产、增长和财富。
重商主义思想体系有若干重要的命题如下:(一)对一国经济的管理应当在于提升本国相对于他国的国力,也就是要更大程度上想实现经济的中央集权:这即政府应承担的重要角色;(二)贸易通过货币的流入来创造财富,为了获得贸易顺差,应该将进口维持在较低的水平:“恐惧商品”;(三)货币与对国内生产的保护密切相关,货币应当大量流通而不是贮藏起来。
重农主义
重农主义一般可以追溯到1756年,通常被认为结束于1777年《社会的利益》的出版。重农主义思想的若干重要命题如下。